7月23日,2025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舉行。開幕式“高端對話:中國互聯網發展下一程”環節中,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中關村實驗室主任,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吳建平院士就互聯網技術研發的長周期與產業數字化的短周期之間的平衡、人工智能對互聯網發展和創新的影響以及IPv6安全等問題發表了看法。
互聯網的穩定性為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
吳建平指出,互聯網核心技術分為多個層次,包括通信層、網絡層、應用層等。其中,網絡層通過TCP/IP協議連接各種計算機終端,承上啟下,是互聯網體系結構的核心。其向下兼容各種通信手段,向上支撐各種通用技術(如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和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的垂直行業應用技術。
“盡管上層應用層需求旺盛,變化層出不窮,但互聯網核心技術是相對穩定的。”吳建平院士表示,從1969年互聯網雛形APPANET誕生,到上世紀80年代初TCP/IP和IPv4的逐步穩定發展,歷經10年左右時間。1990年代,互聯網在全球飛速發展,為解決IPv4地址不足的問題,擁有充足地址空間的IPv6協議于1996年成為互聯網標準,至今已快30年。目前中國在全球IPv6部署中位于前列,全球也形成了向下一代互聯網IPv6升級的大好局面。
“互聯網核心技術的穩定性在于其有著長期的科研支撐,不可能頻繁發生變化。因為一旦它發生變化,上層的各種應用也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正是這種穩定性為各種應用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穩定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在適應網絡結構、滿足多樣化需求等方面仍有廣闊創新空間。
他表示,互聯網技術作為通用技術,能夠滿足各種基本需求。而對于特殊需求,可以通過專用網絡實現優化。就像交通管制時能為特定車輛開辟快速通道一樣。“但試圖把互聯網改造成適應所有特殊需求,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
互聯網安全問題與IP地址多少沒有直接關系
吳建平院士表示:“互聯網安全問題與IPv4或IPv6沒有直接關系,地址數量的增加僅會擴大安全問題的暴露范圍。”
他指出,互聯網設計初期以連通性為首要目標,優先解決接入問題。“連通是第一位的。正如美國‘星鏈’開發之時,宣傳點就是要給那些沒有基礎設施的地方提供全方位的互聯網接入服務。”他表示,即便在當前,互聯網最大的挑戰仍是互聯互通,需要在聯通的基礎上加強網絡安全研究。
人工智能將推進互聯網創新發展
吳建平院士表示,早在互聯網發展初期,科研人員就利用人工智能來改善和優化互聯網。例如,通過大規模分布式學習實現互聯網域內協議和域間協議的路由算法,使網絡遇到故障時,能自動恢復路由。
他認為,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將在改善和優化互聯網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目前互聯網的優點是“盡力而為”,不足是“追蹤行為很困難”,而這正是人工智能可以大顯身手的領域。如在互聯網運維領域,過去定位往往要花很長時間,現在則可以嘗試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工程師們在網絡運維中的實踐經驗形成大模型,為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提供助力。
此外,多個獨立自治域的網絡在互聯時的互信問題是一個挑戰。 “將人工智能應用于域間網絡互信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吳建平表示。